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农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农村党组织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对推动农村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功经验的内在赓续
有效地组织农民,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是坚持党在农村全面领导地位,推动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最初将革命重心放在城市的工人运动上,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党开始重视农村党员队伍的发展,吸纳了不少贫下中农作为党员,同时注重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农村党组织在革命锻造中更加坚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的力量和国家权力深入到县、乡、村,提升了乡村的治理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党组织在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乡村以党建为引领,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农村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如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离不开党建的引领作用,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效组织群众,更好地发挥其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乡村振兴迈向新的台阶。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本质要求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了我国农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但是,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不是最终目的,接下来,我国要解决相对贫困,建立健全农村各项保障措施,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持续迈进。为此,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人民立场生动的当代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说,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农村地区的引领作用,对于改善农村相对落后的物质生活条件,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提高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三)农村党建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这一客观规律,适时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时代课题。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将这些经验有的放矢地运用于乡村振兴战略,在稳定脱贫下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目前需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有的乡村干部受传统工作习惯和眼界的限制,简单地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脱贫攻坚战略的延续,习惯于照葫芦画瓢,一味走过去脱贫攻坚的老路;
也有些干部将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略完全割裂开来,造成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因此,要准确完整全面地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真正内涵,必须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这一关键所在,使党的各项政策在广大农村地区高效有序地推进。
二、农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战斗力较弱,不能完全适应乡村振兴的
现实需求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农村党支部书记要做好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就要有过硬的本领和能力。笔者经过走访调研发现,安徽界首农村地区一些党组织战斗力较弱,不能完全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一是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大部分农村党支部书记都在50岁以上,其中一部分精力不足、思维不够活跃,对待工作缺乏激情和热情,难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下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二是文化程度较低。一些党支部书记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较低的文化水平限制了他们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容易在执行政策时出现偏差。三是致富经验仍然欠缺。有的村党支部书记缺乏开拓进取的意识和带头致富的能力,特别是在开发新产品、引进新项目、推广新技术等方面示范引导作用不强,不善于运用电商来助力农民增收,导致农村党组织战斗力较弱,无法真正带领村民走上富裕之路。
(二)治理能力不足,影响乡村振兴的总体效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要振兴,治理要跟上。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界首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着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引导村民自治的能力不够强。由于村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自治制度和自治权利缺乏了解,习惯按部就班听从和等待干部的指示和安排。一些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又对自身的职责缺乏正确的认知,无法有效地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二是引导村民德治的能力不够强。少数村干部自身修养不够,缺乏引导乡村德治的能力,无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引导村民法治的能力不足。长期以来,乡村治理中法治文化、法治思维比较欠缺。个别村干部缺乏法律素养,在涉及低保名额、国家惠农补贴政策方面,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以权谋私,优亲厚友;
在村民遇到矛盾和纠纷时,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化解纠纷,依法治理乡村的能力不足。
(三)人才保障不够,制约乡村振兴的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部分乡村人才资源匮乏,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具体表现为:一是乡村“空壳化”问题较为突出。当前,**很多农村地区仍将打工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方式。短期看,劳务输出对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看,大量青壮年外流,导致乡村振兴无人可用,陷入“选人难、用人难”的困境。二是农村干部晋升渠道受限。尽管多地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村干部任职一定年限后,可通过公务员考试转为公务员,但由于村干部普遍学历不高、年龄偏大,再加上名额有限,晋升的机会较为有限。三是本土“造血”功能不足。乡村振兴归根到底要立足于农村自身,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强化农村地区的“造血”功能。
三、农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一)以夯实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为前提
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夯实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为前提。一是要建设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党支部要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将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党支部要做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和教育工作,从源头上对农村党员的质量严格把关,真正将政治可靠、敢于担当的人选到党员队伍中。还要定期开展党组织活动,开展谈心谈话,提升党员意识,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二是要配齐配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要打破现有的村干部选任留任机制,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视野,从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士兵、高校毕业生中选拔有责任心、善于沟通协调、乐于服务农村的人,将其充实到村“两委”干部队伍中,提升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作用。不断探索拓宽村干部晋升渠道,提高工资待遇,使能干事、干成事的农村党员干部有盼头、有希望,能够沉住气、静下心开展工作。三是要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服务群众、弘扬正气的党员队伍。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只有农村基层党员率先垂范,才能发挥好农村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以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为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增强农村党组织号召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是要打破农民单打独斗才能富的传统思维。通过对发展集体经济增收致富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引导农民树立起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理念,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力量。二是要走出一条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之路。要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集中土地资源优势,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发展加工、种植、养殖、旅游、休闲观光、民宿等特色产业。对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旅游业的产业,要形成面向市场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媒体资源做好产销对接服务工作。三是要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收益资金分配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制定印发《村集体经济收益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建立健全收益资金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状况定期向村民进行公布,打消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顾虑。
(三)以提升农村党组织治理能力作为保障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为破解乡村治理的困境,提升农村党组织治理能力,应积极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要以自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民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党组织“剃头挑子一头热”是不行的,必须要发动群众,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群众,将群众建设乡村的热情、智慧、力量集中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二是要以现代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村“两委”班子要摒弃人治惯性思维,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治意识,维护农民正当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民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用法治理念表达诉求、化解纠纷、维护权益。三是要以德治引领乡风文明。正人先正己,村“两委”班子首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办事公道,诚实守信,一身正气,善于团结,当好群众的贴心人,以自身的感召力影响带动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发挥好村规民约在引导村民道德方面的要求,将村规民约的遵守情况与乡村道德模范、好媳妇、好邻里等评选活动深度融合,保证村规民约的有效落实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