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技创新人物事迹8篇-凯发真人首先娱乐

科技创新人物事迹人物介绍钟xx,xx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局计算机应用管理科副科长,是xx市公安机关首批提任的“90”后科级干部之一。曾获“全国最美公务员”“x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创新人物事迹8篇,供大家参考。

科技创新人物事迹8篇

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1

人物介绍

钟xx,xx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局计算机应用管理科副科长,是xx市公安机关首批提任的“90”后科级干部之一。曾获“全国最美公务员”“xx省优秀共产党员”“法治xx建设十五周年十大法治人物”“全省公安机关千名好民警”“xx市政法系统模范个人”“全市青春力量·最美90后”等多项荣誉,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2次。

钟xx,xx市公安局的一名科技民警。不管你听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你我他都绕不过他,甚至每时每刻,都得与他发生点关系。因为,他就是健康码开发团队的核心骨干。

从警多年,钟xx一直习惯隐身于一线冲锋陷阵的战友身后,为他们提供信息化的技术支撑。直到2020年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从幕后走到台前。那年2月6日,钟xx团队接到了开发“xx健康码”的任务。

科技警察的价值

健康码?什么样的?要做成什么东西?应该用什么颜色?带着这些疑问,钟xx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历经了一个接一个的不眠之夜,完成了第一个测试版。

钟xx团队就市民提出的问题,先后经过29轮技术调整、14个版本和63项功能迭代,解决了市民的困扰。最终,“xx健康码”的正确率达到99%以上!钟xx团队仅用40天的时间,就让健康码从xx走向了全国。

健康码,让钟xx真正感受到了科技警察的价值所在。

钟xx,xx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局计算机应用管理科副科长,是xx市公安机关首批提任的“90”后科级干部之一。

曾获“全国最美公务员”“xx省优秀共产党员”“法治xx建设十五周年十大法治人物”“全省公安机关千名好民警”“xx市政法系统模范个人”“全市青春力量·最美90后”等多项荣誉,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2次。

探索者

2021年以来,钟xx带领团队持续深化大数据赋能,以“小切口、大场景”的改革突破法助力公安数字化改革持续前行。

为破解非羁押人员管理难、羁押难等改革难题,支撑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顺利进行,钟xx和所在研发团队主动承担研发任务,并在全国率先研发出“非羁押人员数字监控系统”,被评为xx省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在研发初期,面临科技民警“不懂法”的被动局面,钟xx主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条款规定,积极对接公安法制、检察、法院等部门充分了解业务需求,从“门外汉”摇身变成了“小能手”,并最终带领团队在15天内实现应用试运行、30天正式推广应用,擦亮了“健康码”之外的又一张“数智xx”的金名片。

针对传统外管工作“底数难清、情况难明、风险难控”的痛点,钟xx再次带领团队会同出入境管理部门打响攻坚战。团队在全国创新提出了境外人员“一人一档一码”的新做法,即一个档案、一个身份、一个识别码——国际人才码,同时结合大数据有效识别外国人身份等情况,成功发现“来杭未报临住”、“活动地与申报地不一致”和“非法就业”等多类异常境外人员270余名,大大变革了传统境外人员管理业务机制由被动转向了主动。2021年7月7日,在xx组织召开的全国移民管理工作现场会上,钟xx介绍汇报的xx通过大数据赋能境外人员管理的做法受到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国进行复制推广。

为提升传统侦查工作效能,用大数据武器“武装”侦查人员,钟xx带领团队再次开展了突破。

2021年3月,xx出现多例网约车司机涉嫌虚构里程诈骗案事件,面对这一新型犯罪案件,钟xx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前往办案单位,详细了解犯罪形态、全面提炼犯罪特征,在48小时内便确定了侦查模型设计思路。在钟xx的主导下,“巡踪者”网约车司机异常发现模型应运而生,依托该模型侦查人员成功从海量网约车订单中筛查出部分异常订单,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220余人、涉案金额达160余万元。不仅如此,大部分受害者在被公安机关通知之前都未发现自己被骗的事实,将“群众告知、公安办案”的传统侦查流程变革为“公安发现、主动侦查”的新型侦查模式,为数据侦查模式的新变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该案例得到了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的关注批示,为推动全国集群打击提供了xx样板。

如今,钟xx再次投入到亚运安保指挥平台建设中,为xx亚运安保继续拼搏奋斗。

青年担当

2019年以来,在公安部党委“大数据智能化战略”的总体部署要求下,xx作为全国大数据智能化地市级试点,承担了为全国“探路”的光荣使命。面对挑战,钟xx主动请缨加入了工作专班。作为应用开发团队的负责人,他和团队承担了应用需求的调研和研发工作,在经历了与25个警种、35个公安派出所的100多轮调研对接后,仅通过200天的勠力奋战,成功研制推出以“智慧警务云”为基础的“警务操作系统”,在基层基础、勤务指挥、治安防控、侦查打击等领域全方位重构应用系统,为xx公安大数据建设应用新生态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019年3月21日,正值警务操作系统建设的攻坚期,钟xx没想到女儿比预产期提前了20多天出生。当时,妻子独自到医院产检,因为胎位不正,医生尝试调位但未果,情急之下紧急剖腹产。妻子为了不打扰他工作,直到做完手术才通知了他,一直忙于工作的钟xx听闻后,这才和领导请了假赶去医院。艰苦的付出也迎来了成功的回报,系统建成以来,钟xx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将系统投入了实战,特别是在建党百年安保等重大活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迅速在业内外得到充分肯定和很大反响,受到公安部主要领导和省市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在2020年1月全国公安科技工作会议上,xx城市大脑警务操作系统建设应用经验作为唯一的典型发言。

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后,xx作为全国“样板间”,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的调研学习。钟xx作为应用研发的主要参与者,在做好研发完善的基础上,还承担了大量的演示汇报工作。2年来,他累计为13位部省级领导、30余个城市公安机关等超6000人次讲解介绍“xx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年均讲解场次超120场,全面展示了xx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成果。

破冰先锋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面对百年以来全球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钟xx充分发挥xx公安大数据能力优势,以青年党员“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的拼劲,用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忠贞奉献精神,带领团队探索筑就一道坚实的数字防线。

2020年1月20日,xx出现了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日,钟xx提议成立数字防疫工作专班,并主动请缨担任技术组负责人,设计开发“城市大脑·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系统”,利用大数据开展疫情分析预测和防控工作。经过24小时连续奋战,团队顺利完成了系统测试版的开发工作。为确保系统快速更新迭代,钟xx放弃全部春节假期,带领3名工程师以一天一个版本的频次完成系统4次更新迭代,最终依托该系统,高效完成20余批次10余万人次密接人员闭环管控的分析研判工作,先后发现密切接触者8750余人,涉疫重点人落地核查率、管控率实现两个100%,助力xx市精密智控度位列xx第一,有效改变了以往线下逐个排摸,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

2020年2月,xx市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2月6日17时,还在市公安局防疫专班奋斗的钟xx接到了市局紧急召集令——开发“xx健康码”。

当时健康码是一个全新的构想,没有样本可供参照,好比在无人区里为他人开辟道路,虽然意义重大,但悬崖峭壁荆棘密布,前途殊不可测。接到市局指令后,钟xx会同十余名团队成员连夜进驻基地,迅速投入全新的开发工作。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且无既有规则指引、需要协调诸多部门和开发企业等种种困难,钟xx带领团队充分发挥舍我其谁的干劲、敢为人先的拼劲和百折不挠的韧劲,借鉴此前疫情防控系统和模型开发经验,自行设计技术架构和算法规则,从表单设计到业务架构、从发码规则到前端应用,不仅手绘了多个版本的xx健康码界面图,而且从色彩搭配到图形调整、从空间布局到文案设计等每一个细节都和团队反复斟酌、精心刻画、力求完美,最终实现了健康码3天上线的奇迹!

健康码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愈是顺利,愈不能显其价值。在“xx健康码”正式启用的一周时间里,网络等各个渠道的咨询件达到了惊人的10万件,健康码面临中途夭折的巨大风险。钟xx与团队成员不畏艰险,在细致地回复每一件投诉同时,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景对健康码的多样化需求,从海量的用户咨询中梳理出共性问题与建议,马不停蹄地对健康码快速迭代、持续优化,不断满足各种变化需求。在健康码诞生的40天内,钟xx共经历了29轮次技术调整,14个版本的规则完善,63项功能应用的迭代,并成功于2周后迅速复制推广到全国18个省200多个城市,成为xx数字防疫、数字治理的一张闪亮名片。

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2

人物介绍

张xx,xx科技职业学院专任教师,从事天然药物及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先后入选xx市211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xx市21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工程培养计划。

“请大家依次品尝面前的三杯牛奶样品,其中两杯是相同的,请大家挑出不一样的那杯……”近日,在xx科技职业学院里,张xx正在为食品检验检测专业的学生讲解“食品感官分析”技术。

自2005年以来,张xx长期从事天然药物及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在食品、保健品、仿制药及创新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他先后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省级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5项。其研究成果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xx市自然科学学术奖二等奖”等荣誉奖项。他还先后入选xx市211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xx市21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工程培养计划。

“失败是常有的,成功才是偶然的”

2005年7月,大学毕业的张xx进入海正药业工作,参与微生物源天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同年,海正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同研发粘细菌源活性产物。

“当时,粘细菌产埃博霉素b及其类似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我们与山东大学的合作,获得了一株埃博霉素b新的产生菌,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张xx介绍。此后,他和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

发酵培养、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活性测试……在反复的失败后,2008年,张xx及其团队终于解决了粘细菌大规模培养难题,开发出避专利的提取新工艺,获得高质量的埃博霉素b原料。该技术先后获得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专利的授权保护,并获201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其产品也完成临床ⅰ期试验,获得国家一类新药ⅱ/ⅲ期临床批件。

尽管获得了诸多荣誉,但由于埃博霉素原料药副作用太大,至今仍未上市,这段长达8年的研究,并未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虽然有点遗憾,但也没有办法,对我们做药物研发的来说,失败是常有的,成功才是偶然的。”张xx说。

此外,张xx还先后主持和参与米哚妥林、天维菌素、恩拉霉素、花生四烯酸等十多个项目的研发,攻克多项技术难题,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2020年8月,张xx离开海正,进入xx科技职业学院工作,成为一名专任教师。“希望能够把我在企业的经历融合到今后的教学中,为职业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

西兰花废弃茎叶变成“宝”

2012年底,张xx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西兰花采摘后,废弃的茎叶堆积在田埂,腐烂后,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也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活。

“当时,我们有一个项目是提取萝卜硫素,主要从西兰花的种子里提取,但因为西兰花种子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很高。刚好看到这个新闻,我们在想,能不能从西兰花废弃的茎叶里提取萝卜硫素呢?”张xx说。

一番研讨后,他与团队成员当即前往临海市杜桥镇的西兰花种植基地进行调研,并从农户手中收集了大量废弃茎叶。

由于萝卜硫素极难提取,且结构很不稳定。张xx团队退而求其次,决定先提取萝卜硫素的前体“萝卜硫苷”。加热灭酶、压榨取汁、树脂富集、冷冻干燥……通过一系列复杂流程及反复试验,最终,一小堆白色粉末出现他们面前。通过检验,粉末中的萝卜硫苷含量达到要求!这让张xx等人兴奋不已。

他们通过西兰花废弃茎叶,还先后完成了蛋白粉、蛋白片、蛋白肽等相关原料产品制备工艺及其用途开发,获得授权专利2项(中国专利和美国专利各1项)。

西兰花废弃茎叶综合利用技术的成功突破,有效解决了环境面源污染难题,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确保西兰花产业可持续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开发出更多产品,提高西兰花茎叶的利用率。同时,也让农民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张xx说。

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3

人物介绍

叶xx,xx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2021年xx省企业“创新达人”。

九洲的凯发真人首先娱乐的文化是诚实守信、客户至上、团结奋进、求严创新。研发工作,更该如此。12月10日,刚巡查完实验室,xx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叶xx在笔记本上记下问题,以便处理。

初见叶xx,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踏实、朴素、严谨、细心。从事药物研发18年,他开发了多个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的合成工艺并实现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至今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作为主要发明人拥有5项授权发明专利,主持的多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省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并获评2021年xx省企业“创新达人”。

从零到一,实现技术突破

叶xx算得上是九洲的老员工了。2003年,他入职九洲,至今一直从事药物研发工作,在重大科研项目、基础技术研究、“卡脖子”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

达卢那韦,强生公司冰岛分公司蒂博泰克研发的一种非肽类hiv蛋白酶抑制剂,2006年在美国上市。该药常与利托那韦以及其他抗逆转录药物联合用于成人艾滋病感染者的后期治疗。

达卢那韦的制备方法,合成路线主要有两种。但这两种成本高,不利于大规模生产。鉴于达卢那韦良好的药物前景,2014年九洲决定,开发一种新的合成路线。

当时,叶xx是企业研发中心某部室的副部长,带着一支5人小团队。任务传达后,团队第一时间投入研究。“研发过程中,晶型问题是个难题。”叶xx说,混晶现象常出现,影响药物稳定性。

通过反复试验,叶xx团队攻克难题,完成工艺路线创新,采用更加经济、高效、稳定的合成路线得到关键中间体,应用于产品制备。2016年,九洲新工艺合成的达卢那韦率先投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产品。该项目也为公司创造100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这些年,叶xx在技术上不断优化,领衔的多个项目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达卢那韦创新工艺开发》获得“xx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和“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苯扎贝特创新合成工艺》获得“xx省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甲磺酸伊马替尼创新合成工艺和产业化》获得“xx省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以老带新,引领团队成长

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踏实的作风,叶xx逐渐成为企业中坚力量。2017年,他担任企业研发中心总监。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的在研药物瑞德西韦,凭借良好的抗病毒性被全球关注。与国内不少药企一样,九洲也迅速上马“瑞德西韦原料药合成研发”项目。

叶xx负责该项目管理和任务协调。在他带领下,团队奋战数十个日夜,提前一个月完成项目工艺路线的小试开发,并通过连续流动化学反应系统成功将瑞德西韦项目推上生产。工艺方面,团队将-100℃的釜式反应提到-30℃至-35℃,并通过连续流动化学的方法将强酸强腐蚀性、剧毒的危险化学品降低了安全风险,该项目为公司创造了7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自我进步的同时,团队也一起成长。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他会手把手教授给组员。除了有机化学专业知识外,他还要求大家掌握法律法规、专利申报等相关方面知识。叶xx已带出五个组长,吴昊、徐巧巧等人更是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力量。

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如今的研发中心学习氛围浓厚,越来越多新生力量加入。重庆小伙白然大学毕业后来到九洲,虽然入职才短短几个月,对这份工作却有了深刻认同感:“台州医药化工产业发达,九洲的企业氛围很好,椒江这座城市我也很喜欢,我已经有在这里定居的打算了。”

身兼两职,学习永无止境

今年,叶xx身上的担子挺重。

九洲给研发中心部署了三大方向:自剂原药料联动生产、仿制药研发创新、拓展定制服务。

此外,今年9月,叶xx还担任企业生产部副总。人员、设备、安全、环保……一切围绕生产计划转,他需要兼顾的东西更多了。

从研发线到生产线,叶xx有自己的考量:他希望职业生涯里有药业研制全产业链的经验。几个月下来,叶xx在新岗位适应得也很快。身兼两职,游刃有余,除了对公司的熟悉外,更离不开他多年的学习探索。

工作之外,叶xx将大量精力放在学习上。他加入九洲大学堂,接受管理类、办公类技能培训。他参加企业针对中高层开设的远航计划,每个月都要考试检验学习成果。他还自费报名校外培训,弥补自身不足。

“我如今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九洲的栽培。时代进步很快,不进则退,唯有终生学习,才能保持前进,保持清醒。”叶xx说。

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4

人物介绍

张xx,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原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教授,现全职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受聘为化学教授、细胞生物学教授,是迄今为止西湖大学聘任的最年轻的终身正教授之一。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

美轮美奂的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夜景,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但这所学校最引人注目的,依然是走进这里的每一个人。

就在云谷校区启用前夕,西湖大学又迎来一位实力加盟者——原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教授张xx,全职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受聘为化学教授、细胞生物学教授。

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年仅43岁的张xx,是迄今为止西湖大学聘任的最年轻的终身正教授之一。

他凭什么征服了“苛刻”的西湖评审团?

科学家张xx

与蛋白质不得不说的故事

了解一位科学家的基本方式,就是从他的研究说起。

过去十年,张xx都在与“聚在一起的蛋白质”打交道——蛋白质聚集和凝聚。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而有一种蛋白质的形态引起了张xx的注意——为什么有的蛋白质,会在微观层面上凑到一起,最终“聚”起来?

依照成因不同,这种现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蛋白质聚集”,指的是蛋白质在压力和病理原因下由于结构变性产生的聚集(aggregate),是一种病理现象,关乎很多危害健康的疾病;第二类是“蛋白质凝聚”,指的是蛋白质在天然状态下的凝聚(condensate,也可称为相分离),这是一种生理现象,这是从2015年开始活跃的生命科学领域年轻而热门的方向之一。

从凝聚到聚集,产生很多对细胞功能的影响,许多我们所熟知的疾病,都与它们有关,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疾病和代谢疾病等,比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渐冻人症、ii型糖尿病、心衰等。

张xx解释道:“一般来说,蛋白是一个三维结构,在较亲水的细胞环境中存在。蛋白质的表面,是由亲水的氨基酸所构成的,而内部是疏水的氨基酸。当外因问题出现时,蛋白质原有的三维结构会被破坏掉,内部疏水的基团会被翻出来——这就好比一个人的五脏六腑被翻到了体外——因为疏水,这些蛋白质只能自己凝结成团,最终导致疾病的产生。”

2010年,张xx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进入位于加州圣地亚哥的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他的导师jefferyw。kelly教授,在蛋白质聚集领域埋首25年,最终做出该领域的首款全球上市药物vyndaqel。该药针对一种由转甲状腺素蛋白(ttr)聚集所导致的一种神经衰退性疾病,能有效阻止ttr由于聚集生成淀粉样蛋白。虽然ttr的聚集和药物研发让生物医学界激动,但更多蛋白质聚集导致的疾病仍然无药可用,因为细胞中的蛋白质聚集是一个难以观测的过程。张xx产生了比导师更大胆的想法:“我们能否找到普适性的方法,揭开所有蛋白质聚集的面纱?”

2015年,张xx进入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从事独立研究,集中精力在这个领域开始探索。蛋白质聚集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其中错误折叠的变性蛋白会首先形成液态多聚体,随后进一步发展成为固态聚集体。不同蛋白质聚集状态的致病机理以及代谢途径不尽相同,而当时学术界针对蛋白质聚集的致病原理有两种猜测:聚集的中间产物有毒,或者最终产物有毒。张xx和课题组的成员齐心协力,将合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多种手段结合起来,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开发了一系列面向活细胞内蛋白质聚集的定量成像新技术。这些工作开始揭开蛋白质聚集导致疾病的谜底:两种猜测都成立,对不同的蛋白来说,有的是中间产物致病,有的是最终产物致病。

因为这些独创的工作成就,张xx先后斩获多个重要分量的科学奖项,包括2018年获得美国斯隆研究奖(alfredp。sloanresearchfellowship)。这是1955年设立的、颁发给物理学、化学和数学领域的杰出青年的奖项,以向这些“早期职业科学家和学者提供支持和认可”。这些荣誉或许就是同行们对他最大的褒奖和认可。

实力派少年

屡次切换赛道挑战“极限”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翻阅张xx的成长经历,他将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寻常人总是寻找哪条路最简单、走得最快,而他却屡屡在“简单好走”的康庄大道上停下脚步,思考、抉择,然后改变方向,朝着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那条路独行。

高考时,张xx是中科大在河南录取的第一名,所有志愿随便挑,他填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因为这是他的偶像钱学森创办的专业,也因为这个专业要求同时兼修化学和物理,是压力最大、负担最重、对学生要求最高的专业之一。

大学期间,张xx开始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做本科研究,并且在韩克利研究员的指导下,进入了理论和计算化学的领域。当同班同学都在申请出国的时候,张xx却不断学习理论化学知识,开始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并且选择继续留在大连化物所攻读理论与计算化学硕士学位。3年期间,张xx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且获得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奖项,在2004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

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读博期间,这位中国学生也一度让他的第一位博导williamgoddardiii十分费解。goddard教授是著名理论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的课题组开发了多种计算化学方法,是张xx最“手到擒来”的研究方向。张xx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攻读一年后就发现,自己特别熟悉课题组的研究手段,博士课题进展非常顺利,导师告诉他说很快就能毕业了。要知道,在这所全球顶尖的研究型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不容易,平均耗时六年。

这件事,在导师看来是值得庆贺的大事,张xx却陷入了焦虑。他找到导师说要转组、换一个方向。对方吃惊的反应张xx至今记忆犹新:“导师表示很不理解。他觉得加州理工博士毕业的难度不小,而我很快就可以顺利毕业,而这个学校的博士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为什么要换呢?”

但张xx的思维却完全在另一个赛道上:“我跑了那么远,背井离乡地来这里,只是为了要顺利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学位在他眼里意义不大,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到底学到了多少新东西,他更想做的事情是突破自己的极限。

在和导师交流之后,goddard教授非常理解和支持张xx的决定。他推荐张xx去找刚刚加入加州理工学院不久的年轻博导单舒瓯,这是一位实验生物化学家。张xx没有生命科学的背景,当单舒瓯第一次向他解释什么是“细胞生物学”的时候,他坦诚地回答:没有听懂。

“但是,他们实验室在用物理化学方法解答细胞生物学的机理问题,而我很喜欢研究机理问题,并且我对物理化学很在行,所以我想转入他们实验室。”张xx有着自己的执着。

看中了他扎实的基础,也被他的这股热情和坚持所感,年轻的博导和一股子猛劲的学生,就这样组成了一对新“cp”。在新赛道努力四年半后,2010年,张xx顺利毕业,并且凭借博士期间的工作,即蛋白质定位过程的分子机理,在2012年获得了美国化学会诺贝尔签名奖(acsnobellaureatesignatureawardforgraduateeducationinchemistry),该奖项每年仅颁给一名学生及其导师,以表彰其对于化学科学的贡献。

西湖新pi

选择一所没有“门槛”的大学

今年杭州的秋天格外让人艳羡。蓝天,和风,暖阳,间或出现的金色银杏或绚烂的红枫,让人沉醉其中。作为河南开封人,张xx很喜欢杭州这座城市,或许是因为北宋开封与南宋杭州的渊源,他觉得哪儿都好,回国一个月来,“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天三顿吃食堂也不嫌腻。

当然,选择西湖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美景,而是他想找一所没有“门槛”的大学。

从读本科的第一天起,张xx就注定走上了“学科交叉”之路。而对于现在他想做的事情来说,一个理学院还不够他“折腾”。

“在西湖大学,我想把生物大分子的凝聚和聚集的化学、动力学、生物学做出来,详细看清和了解这两个过程是怎么回事。”

具体说,第一块是继续开发新型的探测工具,可以在细胞内将这个生物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非常定量地测量出来;第二块是他想把这些物理化的性质和蛋白质的功能结合起来。“打个比方,过去的蛋白质成像研究是看清细胞里这些蛋白质在哪,但我们想做的是看清楚这些蛋白质到底是‘啥样’,它们的周围是‘啥样’。”在充分了解完蛋白质的物化性质后,张xx还将寻找性质和功能的关系,破解背后的一系列问题,即蛋白质“干嘛”了:比如,为什么蛋白在某种物理化学性质下是有功能的,但性质改变了,就没有功能了?蛋白质的功能为何变强或者变弱,对应的是哪些性质的变化?“研究的第三部分,就是利用这些蛋白质的知识,针对性开发一些小分子和基因的药物。”张xx说。

这样的研究,横跨了化学、生命科学,以及一部分工学。在张xx眼里,崇尚小而精和学科交叉的西湖大学,完美契合了他的想象。进校仅仅月余,他已与生命科学学院pi邹贻龙和工学院pi李文彬都有了实质性的研究合作。“在这里,学科交叉没有‘门槛’,学院不同、实验室不同,都不会成为合作的障碍,跨界合作,有时候就是串个门那么简单。”他笑着说。

而对于关注他回国处境的美国同事们的关心,张xx的回复只有五个字:忙并快乐着!

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5

人物介绍

李xx,xx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竹类研究所所长、院科技领军人才,竹笋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国家林业草原竹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xx省竹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省竹类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xx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以竹为友为伴

心系竹农竹企

李xx出生于xx省杭州市,1985年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入职xx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这首诗吟咏坚韧高洁的竹子,也让她从小就对竹子情有独钟,工作后毅然选择了竹类研究方向,投身于竹产业发展中。

作为竹类研究专家,李xx对竹子的优点作了概括介绍。竹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竹子年年砍年年长,竹笋年年挖年年有,不砍不挖,竹林就衰败了。竹子全身都是宝。竹材具有强度大、韧性好、纤维含量高等优点,在建筑材、家具材、竹浆造纸、竹质纤维纺织等方面被广泛应用。竹笋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氨基酸和膳食纤维等,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竹叶黄酮等有效成分可以合成药品和保健品。竹子同时还在竹工艺品、竹文化、竹林碳汇、竹林康养等多个行业广泛应用,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竹产业是xx省的特色优势产业,素有“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xx”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竹材价格的下降,竹林抛荒增多、笋竹效益下降、企业倒闭外迁、产品出口受阻等现象日趋严重,竹业总产值增长乏力。为了突破竹产业生存困境,李xx带领竹类研究创新团队围绕笋竹加工和竹林培育方向开展全产业链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积极推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通过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等手段,加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进程。近年来,十多项技术成果在xx、四川、江西、福建、安徽、湖南、广西等地推广应用,累计为林企和林农新增产值5亿多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带动竹区经济发展、促进竹农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

瞄准生态高效

助力竹农致富

在竹林培育方向,李xx带领创新团队以提高竹林综合效益、助推竹农致富为己任,围绕毛竹林高效培育及规模经营、雷竹笋用林安全高效培育、笋用林减肥增效培育、毛竹林高效复合经营、毛竹林珍贵树种促进更新、覆盖雷竹林退化恢复与持续经营、弃管毛竹林生态控制、毛竹笋用林机械化经营等方向开展创新研究。

“将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大幅提升竹笋产量和品质,提升竹林生态功能,助推竹业增效、竹农致富,是我们每个竹类研究人员肩负的责任。”李xx说道。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深入竹林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每年达近百次,累计培训林技人员和竹农2000余人次,并编写技术手册,切实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户的竹林经营水平,促进竹产业发展。

李xx深入基层,通过走访竹产区示范户和合作社,了解到由于毛竹出笋期集中和笋期短,各地都存在鲜笋销售困难、笋价低、严重影响毛竹林经营效益和竹农经营竹林的积极性的问题,大量竹林抛荒,进而影响到竹林的生态效益。

为了帮助农户提升竹林经营效益,李xx带领创新团队通过对毛竹笋用林地下竹鞭调控及复壮技术、立竹结构调控技术、覆盖增温可持续技术、土壤环境管理技术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攻关,创新集成了毛竹林春笋早出精准管理技术和毛竹林冬笋丰产精准管理技术,将毛竹笋用林春笋、冬笋的始笋期提前,延长竹笋出笋期,大幅提高了竹笋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春笋早出经营模式毛竹笋用林年均亩产值达22102元,比常规经营模式提高334%;冬笋高产经营模式毛竹笋用林年均亩产值达5415元,比常规经营模式提高183%。“毛竹笋用林经营模式创新”成果于2021年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全国冬季覆盖毛笋品牌,李xx依托国家林业草原竹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在xx省嵊州市先后组织举办了三届全国“冬季毛笋王”擂台赛,并邀请中央电视台7台《绿色时空》栏目、xx电视台《江南好味道》栏目、xx卫视、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中国网、新浪、腾讯、xx在线、xx之声、绍兴日报、嵊州电视台、今日嵊州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极大提高了嵊州冬季毛笋的知名度,进而大幅提升了销售价格,春节前嵊州毛笋供不应求,销售价格普遍达到100元/斤,如今“笋中贵族嵊名远扬”已成为嵊州市的一张金名片。

聚焦高值环保

促进提质增效

在笋竹加工利用方向,李xx带领创新团队以提升竹产品附加值和环保性、助推竹企转型升级为己任,围绕重组竹材制备新技术、竹重组材单元材料初加工连续化加工、基于phbv/pla的可降解竹基复合材料、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创制及其在竹质板材的应用、建筑用竹质结构材、竹笋加工剩余物增值、竹笋活体绿色保鲜、基于水性环保漆的竹木制品生产等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加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竹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逐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针对竹材加工业普遍存在的板材以石油基三醛胶为胶粘剂导致甲醛释放量高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植物胶粘剂耐水性和防霉性差、胶合强度低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等技术瓶颈问题,李xx带领团队开展了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创制及其在竹质板材的应用。历时十一年,创制出具有易施胶、热压温度低、储存期长、防霉性能好等特性的单组份豆粕胶粘剂,构建了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制备技术体系,首次开发出基于单组份豆粕胶粘剂的竹地板、竹家具板和展平竹砧板等三个系列高效增值产品,提升了竹质板材科技含量和环保性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创制及其在竹质板材的应用”于2020年荣获xx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针对传统的竹材截断、剖竹等初加工工序都是各自独立进行机械化作业,工序间还要进行人工运输,壁厚和径级分选由操作工人根据经验识别,存在生产效率和分选精度低、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工作环境差等问题,李xx带领团队开展了竹重组单元初加工自动化成套装备创制关键技术的研究,创制出集竹材自动定长截断、自动上料、径级分选、自动换刀、剖竹开条、厚度分选等多道工序为一体的竹条加工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线,减少人工60%,提高生产效率97%,提升了竹材初加工阶段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分选精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改善了工作环境,促进了竹材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成果目前已在xx、福建、湖南、四川、江西和安徽等产竹大省广泛应用,推进了我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竹重组单元初加工自动化成套装备创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经专家组评议,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竹材壁厚和外径多尺度同纬度自动测量分选装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三十多年来,李xx勤奋努力、治学严谨,她的付出得到了同行专家、单位领导同事、基层林技人员以及竹农竹企的认可和赞赏。2021年,因科技业绩突出,李xx又一次获得xx省委、省政府授予的“xx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6

人物介绍

张xx,xx市张氏青瓷第七代传人,高级工艺美术师,xx省工艺美术大师,丽水市138人才,丽水市“绿谷新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xx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人,xx市首席技师。

张xx,出生于xxxx市宝溪张氏青瓷世家,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张绍斌之女,张氏青瓷第七代传人,高级工艺美术师,xx省工艺美术大师,丽水市138人才,丽水市“绿谷新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xx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人,xx市首席技师。

张xx家族从清嘉庆年间便开始从事青瓷技艺,到她和弟弟张笃良这一代,已经是七代传承的青瓷世家了。即使出生在这样的青瓷世家,父亲张绍斌也从未要求张xx和弟弟长大后一定要继承家族手艺,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对青瓷产生兴趣。

在张xx的整个童年,青瓷就是她最美的记忆。每当放学和寒暑假时,她都会跑到父亲的工作室。看着父亲将手中的泥巴变幻成各种不同造型的青瓷作品时,她就被深深吸引了,抓起一块泥巴,学着父亲的样子去尝试制作。父亲看到她要玩,就会放下手中的活,让出手中的拉坯机给她。当制作出一件满意的作品时,父亲还会帮她烧制出来。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幼年的张xx便对青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绍斌对青瓷有着极高的造诣,这也让张xx从小就对青瓷技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她说釉是青瓷的魂,是一种人造美玉,可以和天然美玉相媲美,有一句话形容xx青瓷的釉很到位——“似玉非玉而胜玉”,釉越厚,它的玉质感会越强,但是釉厚了以后,成品率就会很低,如果胎很薄的话,那就更难了,所以说“薄胎厚釉”是xx青瓷最难烧的一门技艺。而张绍斌开创的张氏米黄釉,薄胎厚釉,是对青瓷技艺的极限挑战,这也让张xx对青瓷技艺始终有着不懈追求。

在张xx看来,父亲一直是自己精神上的领路人,在青瓷制瓷过程中遇到什么困惑,父亲的一句话都会让她拨云见日。现在,父亲因病离世了,而父亲对青瓷的执着追求和他的人格魅力,也成了留给张xx的最大精神财富。每当烦躁的时候,她就会去展厅看看父亲留给她的青瓷作品,还有一些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创作心得,然后内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继续投入到青瓷创作中去。

现在,张xx在创作青瓷艺术作品时,也是带着父亲的这种感觉去做的。她谙熟青瓷制作的每道工序,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并将意象化的思维融入作品,作品采用手工拉坯成型。手工的痕迹,思想的注入,使每件作品独具神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成长和历练,做一些能表达心声、代表手艺人真正思想感情和温度的作品。

近年来,张xx通过自己的磨练和努力,创作出了许多件优秀的青瓷作品,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但是她说还要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鉴赏水平,要向父亲和先人靠近,就如张氏家训所说“好好做青瓷,忠于青瓷”。

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7

人物名片

郑xx

xx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获国务院特殊津贴,xx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xx省“151”人才第一层次,xx市拔尖人才等。积极创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促进水生蔬菜、茶叶籽综合利用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为种植农户和加工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如果在办公室里找不到他,多数时候,你总能在位于苏孟乡农科院的科研基地的田里找到他。

一件蒙着一层灰的深蓝大褂,一顶明黄色的破草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蹲就是老半天。

我国知名“三农”专家顾益康是他的老友,见到此情此景,分外感慨:“你这个院长啊,跟我一样都是农民。”就连老家亲人从乡下来看他,基地里找了一大圈,愣是没认出他来:“哪有什么院长,就看到个农民。”

“农民院长”由此得名,他的名字叫郑xx,现任xx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他说:“我老家在兰溪农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当了十几年院长,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坚守在基层一线的科研工作者。

“院长的‘帽子’拎在手里,一来接地气一些,进村跟农民打交道,没啥距离感;二来自己能时时看到这顶‘帽子’,看到一份责任。”

坚守20年,只为一滴油

在这处科研基地里,有一片茶园,用白色的栅栏围着,茶树长了一人高,眼下已经挂果,郑xx眯着眼看着这满树茶果,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用这些果实,便可提取茶籽油。

他常常在茶园里走走,时而察看茶树长势,时而若有所思。“中国一年要消耗3000多万吨食用油,其中大部分依靠国外进口。茶籽可以榨油,如果做大做强,意义重大。”

郑xx的梦想是,用自己所学专业,为人民谋幸福。坚守20年,只为一滴油。“我研究这件事已经20年了,目前一亩地可以收500公斤茶叶籽。我的目标是2000公斤。”

过去,茶农采茶,只采茶叶,果实浪费了。如今叶果两用,如果收成达到预期,光茶树的原料产值就有约1。5万元/亩。这一研究,缘起于2000年,他遇到金东的一个农民,后者最先尝试茶籽榨油,引起了他极大的研究兴趣。这使他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郑xx的不懈努力下,茶叶籽油成为全国课题,2019年10月26-27日,茶叶籽油国家标准宣贯会暨茶叶籽综合利用高峰论坛在xx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和xx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来自全国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油脂企业的70余位专家和代表就《茶叶籽油》国家标准宣贯、茶叶籽营养健康和综合利用发展前景等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20年来,郑xx沉下心、俯下身,专注这件事。他说:“这可能就是初心吧,我离梦想越来越近了。”期间,他也曾到农业部挂职,借调到市里其他部门,最后他都依然回归到这片自己深爱着的土地上。

“只要功夫深,冷门变热门”

在郑xx看来,在农科院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他常常和院里的年轻人说,要沉下心,踏踏实实去搞科研。“要每天和植物对话,和基层的农民对话。农业科研只有接地气,才能出成果。”

人们总以为搞科研的跟社会的距离很遥远,郑xx说,其实不然。“只要功夫深,冷门变热门。”常常看到街头巷尾、餐桌上出现的鲜食莲蓬、葡萄、火龙果……“有很多品种都是通过我们农科院专家选育或引种之后,才越来越常见的。”

郑xx最初就是搞水生蔬菜研究的,冷门变热门,茭白就是一个经典案例。1999年,他带领团队开展水生蔬菜研究,如今,他是中国园艺学会水生蔬菜分会副理事长、国家水生蔬菜育种创新基地首席专家。xx已成为全国茭白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很多年前,茭白的农药残留问题让老百姓望而却步,这几年通过大家的努力,现在市场上的茭白基本没有这个问题了,甚至可以生吃。十几年前不敢吃,现在大家抢着吃。这就是科研的魅力,让水生蔬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郑xx说。

说到茭白,不能不提农科院团队的一位典型代表——市农科院水生蔬菜专家张尚法。这种曾经的冷门水生蔬菜,渐渐成了抢手货,由xx农科院选育的近10个茭白品种已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生根。在新疆温宿、河北白洋淀等地,张尚法的引种试验,都取得了成功,他已成为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茭白岗位专家。除了茭白外,市农科院对于菱角和芋艿的研究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市农科院,张尚法是一个缩影,院里还有很多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农科专家。郑xx总是不断激励大家:“这是最好的时代,袁隆平、屠呦呦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成为了时代楷模,这是大国荣耀。我们要珍惜这么好的环境,用平生所学,多做利国利民的好事。”

在农科院科研基地门口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这是郑xx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6年,xx省政府表彰全省“十二五”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五年一届的表彰活动,只有10人上榜,郑xx榜上有名,且是全省地市唯一代表。虽荣誉“一箩筐”,“农民院长”依旧在路上。他总说:“咬定一个目标,用心、尽力去做,便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

科技创新人物事迹篇8

人物名片

姜xx

现任浙江工业大学xx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主要负责人才、科技的对接服务等工作。

自1989年大学毕业以来,姜xx一直从事教育和科技文化工作,先后担任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中澳办主任、经贸学院培训部主任,墨尔本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浙江项目负责人,浙江龙游开发区副主任(挂职),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发展处副处长,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三十多年来丰富的执教、海外工作、地方工作的经历使她接触了许多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也为她投身科技事业,推动中外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交流和合作打下了基础。

主动请缨爱上科技

外派墨尔本、芝加哥和龙游等地的工作经历让姜xx切身感受到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她也深刻认识到了高端科技人才对于地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2015年,她一回国便主动要求去浙江工业大学xx研究院工作,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让xx这座国际化的城市更加有创造力。

浙工大xx研究院是一个将浙工大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与xx行业产业进行深度对接,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服务平台。任副院长后,姜xx充分利用自己海外资源优势,邀请了国内外很多科技人才,特别是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州理工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michaelr。hoffmann院士团队多次来浙江开展清洁技术交流,目前michaelr。hoffmann院士团队科技成果已经被几个城市看中并在落地洽谈中。她还牵头成立了浙江工业大学xx科学技术研究院芝加哥中心、旧金山中心等海外平台,在推动建立科技对接平台、组织开展科技人才对接活动的过程中扎根科技事业。

聚焦人才创新服务

姜xx深知,人才是地方的核心竞争力,她和xx科协一起多渠道集聚各类顶尖科技人才来xx问诊把脉,助推xx经济转型和产业提升。

院士是国家最重要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她与xx科协一起,通过各种途径,组织了27场大型院士专家浙江行和xx行活动,服务126位院士来浙江考察。她邀请院士们走进企业,亲身考察一线,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破解技术难题;走进学校,用科研经历为学生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技精神。在不断的接触中,她还和很多院士的家人成为好朋友,每每谈起各位院士的爱好特点、主要科研领域等,她都如数家珍。院士们也都被她认真贴心的服务态度和对科技事业的热情所感动,甚至与她结下忘年之交。

她充分宣传和利用xx市人才政策,通过浙江工业大学学术圈吸引高端人才来xx申报人才项目,动员20余名省部级以上人才来xx申报“金华双龙”计划、“xx英才”计划项目,其中成功申报的就有11项。由于高校教师科研思维与市场经营思维的巨大差异,导致高校成果产业化难。针对该问题,姜xx与浙工大xx研究院领导、同事一同探索出了“科研团队(平台) 公司”的高校成果孵化模式,遴选了10余项离市场较近的产业化团队和成果,为教师创业提供免费的工作、生活场地,组织科技对接、技术应用推广,专利、企业主体、人才项目申报,产品创意设计、媒体宣传、销售渠道建设、产业链构建、路演辅导、投融资等全方位的服务,形成“技术服务 新产品众筹转让 主打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经营模式,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把握需求精准对接

在推进科技合作过程中,存在企业创新内在需求不足、校企互不信任、技术需求和供给信息不对称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姜xx带领教师长期走访企业、开展专题对接,与企业家拉家常,以趋势启发、以案例吸引、以实在技术试探、以龙头企业带动、以政府政策激励,来逐步激发推动xx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以来,姜xx担任起了森宇集团的“科技联络员”,深度参与森宇集团的工作。她加入森宇工作群、参加工作会议、参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入森宇发展,准确掌握森宇发展的科技人才需求,并有效组织浙工大各个领域的专家开展对接,及时解决发现技术难题。森宇集团对科技的重视更加激发姜xx的热情和干劲,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陈素红对铁皮石斛非常有研究,姜xx和森宇集团与陈素红通过多次谋划,开始了“铁皮石斛大健康产品研发”项目合作,2016年该项目入选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获批经费1694万元,成为xx近年来唯一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在科技的道路上,姜xx从未停止前进,看着一次次科技成果对接成功、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地,她感到无比欣慰,“我希望通过所有科技人的努力,国家的科技发展能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她真切地说。

推荐访问: 事迹 人物

网站地图